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要闻 > 教育要闻
教育要闻

教育部部署做好寒假前后高校疫情防控工作
浏览次数:2266    2020-12-31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寒假前后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今冬明春疫情防控,统筹做好高校寒假假期和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

  《通知》指出,要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各地教育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部门责任,及时研判、及时部署、及时督导检查,绝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高校要严格落实《高等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逐层压实常态化防控主体责任,落实落细“四早”要求。要扎实做好应对聚集性疫情准备。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做好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通知》要求,要科学安排寒假放假时间。各地和高校按照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安排,坚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根据疫情形势和教育教学进度,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优化调整寒假放假时间,安排学生分批次有序放假离校。做好政策解释和沟通工作,及时公开发布相关信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好学生校外实训实习。合理安排高校毕业生外出就业实习和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活动。

  《通知》强调,要引导师生做好返乡和居家期间疫情防控。通过印发通知、召开班(团、队)会、发布提醒提示等形式,教育引导师生加强寒假离校返乡途中防护。师生寒假期间要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要加强与生源所在地的政策对接,对从出现疫情地区返回的学生等重点人群做好防控监测。要加强寒假期间校园疫情防控。各地和高校要加强寒假期间值班值守,按“一人一档”跟踪掌握留校师生健康状况,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强放假后校园管理,不断提升校园服务保障水平,及时调整优化校园后勤管理措施,妥善安排、有力保障留校师生寒假学习工作生活。

  《通知》要求,要错峰安排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各地和高校要根据本地疫情形势,按照错峰原则,尽量减少聚集,精准谋划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安排,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开学时间要避开春运高峰,避免“学生流”与“探亲流”“务工流”叠加,避免同一时间集中开学,拉开开学“时间差”,安排学生分批次有序返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统筹,做好服务引导工作。要及时报送疫情信息,各地和高校出现师生突发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

“汉语盘点2020”年度字词出炉
浏览次数:2283    2020-12-22

  12月2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0”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自开启后,陆续发布了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最终,“民”“脱贫攻坚”“疫”“新冠疫情”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举办15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今年在延续传统基础上又做出新尝试,通过活动主页面、创意H5产品、短视频、话题讨论、经典艺术字体书写等形式,征集、推荐、发布字词,分享活动进程,吸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此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政务舆情等平台和媒体深度挖掘大数据资源,提供年度推荐字词,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实时关注,持续报道。今年“汉语盘点”活动话题热度高涨,相关话题入选多个平台话题推荐,登上热搜榜单。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表达和传递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汉语盘点”将持续稳步前行,以汉语的丰富内涵忠实记录中国与世界前进的脚步,彰显汉字魅力与风采,促进文化繁荣,助力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

  2020年度国内字、词

  民、脱贫攻坚

  2020年度国际字、词

  疫、新冠疫情

  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新冠肺炎、抗疫、复工复产、民法典、网课、双循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抗美援朝70周年、六稳六保、嫦娥五号。

  2020年度十大新词语

  复工复产、新冠疫情、无症状感染者、方舱医院、健康码、数字人民币、服贸会、双循环、天问一号、无接触配送。

  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带货、云监工、光盘行动、奥利给、好家伙、夺冠、不约而同、集美。

 

来源:教育部

汉语盘点: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
浏览次数:2216    2020-12-16

  作为“汉语盘点2020”活动重要组成部分,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本次发布的十大新词语依次是:复工复产、新冠疫情、无症状感染者、方舱医院、健康码、数字人民币、服贸会、双循环、天问一号、无接触配送。新词语记录生活新变化、社会经济新发展,串连着2020年人们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2020年是举国同心、守望相助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武汉16家方舱医院临时组建并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新冠肺炎感染者“收治难”问题。当下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进一步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力度至关重要。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小小的健康码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升社区防疫的精准度和效率。

  2020年是直面挑战、化危为机的一年。随着疫情防控局势平稳,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保障用户和骑手安全、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求,各物流、外卖平台陆续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智能取餐柜、无接触配送软件、无人配送机器人顺势而起,为相关市场带来无限可能。为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时而生。金秋时节,一场以文化、科技、金融、贸易等为引领的硬核服贸会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提振了全球经济发展信心。

  2020年,我国创新与开拓的步伐并未停止。数字人民币开拓经济发展新赛道,全国6700多个试点场景落地,覆盖生活缴费、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多领域。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后期人工确认获得的。语料来源于2020年1月1日至11月底的9份主流报纸的文章、20家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4家门户网站的新闻,数据规模近19亿字次,代表了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焦点和语言特点。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解读

  一、复工复产

  指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2020年2月3日,中央提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3月4日,中央强调“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4月8日,中央首次提出“全面推进复工复产”。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全国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二、新冠疫情

  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的流行与发展情况,又称“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全球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新冠疫情深化了我们对国家治理、国际合作及国际格局变化的理解。抗击疫情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合作,在疫苗研发、医疗物资、防控经验等方面相互交流,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三、无症状感染者

  指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呼吸道等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员。从发现途径看,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主动监测发现,是目前重点筛查检测对象。

  四、方舱医院

  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依托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修建,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临时医院。“方舱医院”原为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一种,由若干可以移动的模块建成。启用方舱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项重大举措,有效缓解了新冠肺炎患者“收治难”问题,使轻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五、健康码

  指根据用户自主申报信息、疫情防控信息,由各地政府运营的后台系统自动审核生成的个人专属二维码,多以“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实施动态管理,是一种数字化防疫措施。2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数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拟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2020年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从而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七、服贸会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简称。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2019年更名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这是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平台,已成为中国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八、双循环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九、天问一号

  指进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名称。我国行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它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开启了自主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十、无接触配送

  指物流、外卖配送人员将寄递物品投放到智能快递柜、驿站、代收点或用户指定位置,避免与收件人直接接触的一种配送方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春节期间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美团外卖于2020年1月26日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随着各地小区、楼宇陆续开放,智能取餐柜、无接触配送软件、无人配送机器人顺势而起,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来源:教育部

全面推动新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召开
浏览次数:2239    2020-12-25

全面推动新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召开

  12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北京市委副书记张延昆等出席会议。

  陈宝生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思政课格局深刻变化、事业突飞猛进、成绩可圈可点的五年,格局新了、师资壮了、教学好了、资源多了、影响大了,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十万高校教师努力讲好思政课、三千万大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陈宝生强调,教育系统要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的发展新蓝图,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做到“五个始终坚持”。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坚持战略定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斗争精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始终坚持德育先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陈宝生要求,实现新阶段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一是认识高度再提高一点,紧盯“十四五”发展新蓝图,强化思政课的时代性。二是内容深度再钻深一点,抓首要、抓拓展、抓有效。三是力量强度再强化一点,教师队伍要以专替兼“动”起来、能力素质“提”起来、内生动力“活”起来。四是评价角度再精准一点,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必看思政课。五是布局广度再拓宽一点,学段层面要一体化发展、地方层面要齐头并进发展、学校层面各类型要同步发展。

  陈宝生强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加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体系,在各学段加强“四史”教育,用“四个自信”有机整合思政课资源、构建教材体系,推进思政课评价改革,运用信息技术推广共享一省一(数)品、一校一(数)课建设成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好,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全体大会上,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武汉大学、华南师大附中作交流发言。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分别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海淀区中小学、中国戏曲学院进行实地观摩。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召开
浏览次数:2313    2020-12-15

  12月15日,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交流研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实情况,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钟登华强调,课程思政体现了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钟登华指出,半年多以来,各地和高校认真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整体规划、教师育人能力、示范引领、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有力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取得明显进展。

  钟登华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把准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切实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保障,加大课程思政宣传推广,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及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一线教师代表作交流发言。教育部高教司、南京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实施精准思政 提升党建质量
浏览次数:2106    2020-12-06

实施精准思政 提升党建质量——“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情况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遵循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十分关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以来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新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调研指导,并与青年学生亲切座谈,多次给青年学生寄语、回信,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今年疫情期间,总书记专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勉励青年一代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思想“导航图”和行动“指南针”。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在完善顶层设计方面,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了统筹性规划、制度化安排。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举措

  强化思想引领,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全国高校学习交流网络“@大接龙”等主题教育活动,组建优秀师生理论宣讲团,常态化开展“网络巡礼、校园巡讲”活动,推动高校学生学习教育全覆盖。

  汇聚各方合力,会同中组部、中宣部深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十九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上讲台作报告已形成制度性安排。2019年,会同国资委开展“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推动50位国企领导进高校讲授100场公开课,遴选100名央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企情。联合中宣部等七部委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形成校内校外育人工作联动的长效机制,引领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会同团中央推动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强化党对学生组织领导的具体化。各地各高校党委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挖掘教育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聚焦重点难点,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动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开展“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政治巡视、领导班子考核、干部述职评议,切实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营造良好氛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传播网络正能量,唱响网上好声音。结合党的十九大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大型参观、报告、观影等活动,深入体会非凡成就。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引导百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工作,汇聚形成“千校万场大告白”的生动局面,成为了大学校园最靓丽的风景线。

  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随着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悄然打响,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以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方法、战时机制全力做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立德树人不停摆、服务关爱不缺席、阵地管理不放松,有效凝聚3300余万高校师生同心战“疫”,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同时,疫情防控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机会。教育部部署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实施“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高校基层党组织行动,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团结凝聚师生员工投入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疫情爆发以来,教育系统实现“严防扩散、严防暴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的目标,有力支撑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大局。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取得新发展。一是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高校普遍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制度,规范院系党组织会、党政联席会决策制度,强化对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从体制机制、基层基础、关键环节上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有机贯穿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事业发展全过程。综合调查表明,99.1%的学生赞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二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高。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要求高校党委做到“4个过硬”,院(系)党组织做到“5个到位”,基层党支部做到“7个有力”。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目前已开展两批共培育创建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个、标杆院系199个、样板支部1655个,辐射带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整体提升。目前,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从2018年底的68%上升到2019年底的82%,其中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普遍达到95%以上。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网络示范培训,实现全国民办高校党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三是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得到保证。坚持十六字总要求,将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纳入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指导高校普遍采取“两级党校、三次培训”等方式,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有力促进了发展党员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问卷调查显示,88.8%的学生认为,新发展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好”或“较好”,93.6%的非党员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充分发挥”或“基本能够发挥”。

  2.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气象。一是“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七个方面,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在8个省区市、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打造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三驾马车”为引领的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全面建立省级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形成“全国—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调查显示,广大师生“四个自信”十分高昂。99.4%的教师、99.3%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98.7%的教师、98.3%的学生认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99.5%的教师、99.3%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99.2%的教师、98.9%的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新的文化辉煌”。二是形势政策教育更精准。紧紧围绕学生最为关注的当前热点敏感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领导上讲台,讲清楚敏感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坚守正确政治立场。综合调查显示,99.3%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三是主题教育活动更深入。组织全国高校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在全国高校开展千万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工作,让3000多万高校学生发出爱国奋斗自信的时代强音。四是网上文化活动更活跃。连续组织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活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意识入脑入心,营造安全上网、依法上网的良好氛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已连续多年千余所高校、数十余万名师生参与,创作作品累计上百万件。连续7年开展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培育知网、懂网的校园好网民,参与学生连年增长。

 转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浏览次数:2328    2020-11-08

王沪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牢牢把握工程职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把工程引向深入。

12月10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王沪宁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在深化理论武装、加强研究阐释、开展宣传普及、做好对外宣介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研究,加强重大社会思潮辨析引导,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引领推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重视青年理论人才培养,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组织实施方式,做好优秀理论成果宣传推广,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主持会议。

会上宣读了新增补工程咨询委员名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国社科院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工程主管单位、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工程咨询委员和首席专家,地方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上一页 [1] [2] [3] [4] [5]  共 67 条记录, 15 条 / 每页, 共 5 页
Copyright © 河北大学航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三金科技